博远微朗 - Vision Precision Instruments

咨询电话:010 - 8071 0093
VPI Applications
案例中心
材料开发的新手段:人工智能会代替材料学家吗?
来源: | 作者:vpichina | 发布时间: 2022-12-24 | 1048 次浏览 | 分享到: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手段,是怎么帮助我们更快地发现新材料的。
这一理念来自IBM欧洲研发中心的资深工程师派泽-科纳普(Edward O. Pyzer-Knapp),他长期钻研人工智能对科学新发现的推动作用,还在2022年出版了一本《给物理学家的深度学习》,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材料开发的新手段:人工智能会代替材料学家吗?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手段,是怎么帮助我们更快地发现新材料的。

这一理念来自IBM欧洲研发中心的资深工程师派泽-科纳普(Edward O. Pyzer-Knapp),他长期钻研人工智能对科学新发现的推动作用,还在2022年出版了一本《给物理学家的深度学习》,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关于人工智能对材料研发进程的影响,科纳普和中科院上海陶瓷研究所合作,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在2022年整理出了一份报告,发表在了《自然》期刊旗下的《计算材料》上。报告内容很长,专业性也很强,对整个领域有着特别深刻的认识。

 

 

材料界的痛点

要说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手段,助力新材料的开发,那么我们首先就得知道,材料界现在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必须要引入人工智能来解决?

最核心的痛点就是,物质的种类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材料学界正在陷入迷惘当中,停滞不前。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新材料发展的速度快得惊人,快到你可能都意识不到。举个例子,塑料这种我们现在已经离不开的材料,其实是上世纪70年代才流行起来的。在这之后,新型的塑料不断被发明出来,我们每一天日常生活差不多都要接触十几种不同的塑料。

但是俗话说,过犹不及,现在的材料学正在走进“多就是少”的阶段。

 

我们都知道,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同的原子,采取不同排列方式,就可以得到不同的物质。根据这样的规则,能够估算出,可能存在的物质种类有10的108次方这个数量级。这是一个超级巨大的天文数字,因为整个宇宙中的原子总数也不过10的80次方左右。可以这么打个比方,我们开发新材料,就和在沙滩上捡贝壳差不多,贝壳的数量非常多。刚刚开始捡的时候,随便一个贝壳都会让我们感觉很新鲜,捡起来也很快。但是,等到装贝壳的兜子快满了的时候,沙滩上无数的贝壳就成了烦恼,因为想挑到一种比之前更好看的贝壳,就需要不停地筛选,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

 

以前我们在材料的开发上,也是靠着一些套路去寻找新的可能性。但是,这些套路往往只是一些经验规律。是不是会有反常识的套路出现,对人类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

但如果人工智能采用一些特定的算法,就有可能实现新的突破。而在新材料筛选的算法上,也是靠输入大数据,由人工智能进行深度学习和检索分析,看哪些结构最有可能发挥作用。

通过这种学习,机器可以训练出新的模型,并根据模型筛选出一个数据库,数据库中的新物质,经过模拟真实环境的测试之后,确定最优的目标。机器甚至还会给出合成方法的指导,让研究人员去尝试。这样一来,寻找新材料就不再是一个漫无边际的事情了,而是可以根据人工智能给出的结果,缩小范围,更快地找到新目标。

 

 

实际应用

那好,这样的算法逻辑,听起来是不错,实际应用的情况怎么样呢?

研究人员把这套算法用在寻找一类叫PAG的新材料上。PAG的学名是光致酸生成剂,是光刻胶里面的一种成分。在光照之下,它可以产生酸性的物质,改变光刻胶的特性,用于芯片加工。PAG是一种非常尖端的材料,对它的研究马虎不得,而且花费也会十分高昂。你想,作为研究人员,每开发一种PAG,都得在实际的光刻机上应用以后,才能知道它到底怎么样。按照常规的筛选方式,一个课题开发出一个系列几百种备选的材料,也是常有的事。但是,这其中只有极少数可能被用上,甚至还可能全军覆没。但是,按照前面说到的逻辑,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新材料的开发,目标会非常明确,省钱又省力。

 

在已知的PAG系列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几类材料并不是很完美,它们存在生物累积和致毒的风险。简单来说,就是如果长期接触这些PAG,人体有可能会积累这些成分,出现中毒现象。那利用人工智能,就能发现健康又环保的新PAG吗?还真可以。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步,研究人员把超过6000份专利、论文以及数据源全都输入到工作平台上,让机器进行深度学习。按照一般的篇幅计算,如果是研究人员亲自阅读这些内容,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学习,机器首先筛选出大约5000种PAG的结构。在这个基础上,一些关键指标达不到要求的PAG会被剔除,机器再根据它们的参数进行分类计算,从而判断出哪些结构是有利于最终目标的。这样一来,机器就可以根据学习的结果生成一个数据库,库中包含大约3000种候选目标。

 

这些目标,大多数是全新的物质,并没有被前人研究过。整个数据库的生成,只花费大约六小时。同样的工作量要是交给常规的科研团队,一般得花上几个月的时间。

 

在这3000多个候选目标中,机器继续进行学习,构建出新的模型,最终选出大约400种最有可能的目标,用它们进行模拟实验。而且,这些模拟实验并不需要在光刻机上实际进行,同样也是根据机器学习的结果,对它们进行筛选,找出其中性能最优的那一个。实际上,通过改进算法,这项筛选甚至不用将所有目标都运行一遍。研究人员只试了90多个候选材料,就找到了最心仪的目标。随后,机器又根据学习结果推荐了“一步法”的合成路线。“一步法”是化学里的术语,意思是原料加到反应设备里,产物直接就可以合成出来,不需要额外的操作工序。“一步法”合成的材料,在工业化的时候会很有优势。研究人员根据算法给出的方案进行验证,的确获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也就是说,把人工智能用在新材料的开发上,可行性非常高。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指标需要去考虑,经常会出现一种材料某方面很优秀,而另外一方面却很糟糕的情况,机器评价起来就会有难度。这也就回答了我开头提到的那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工智能被应用以后,材料学家会不会失业?

 

从目前的机器学习逻辑来看,材料学家的工作还是不可替代的,不仅需要提供原始的科研资料供机器学习,而且对于新材料性能的一些判断,也不可能完全交给机器去完成。

不管怎么说,对于新材料领域而言,人工智能已经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