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界和工业界反对的声音非常多。为什么反对?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烧同样重量的煤炭,产生的热量比烧石油和天然气要高。煤炭就是天生的燃料,没有什么比它更合适的了。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真的很难。就跟石油对比来看吧。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也就是碳元素和氢元素结合在一起的很多物质。就算你不直接燃烧它,也可以用它来生产塑料中要用的乙烯、丙烯。要知道,乙烯、丙烯甚至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那煤炭呢?主要成分就是碳,化学元素非常单一。所以,用煤炭作为新材料的生产原料,是一个先天不足的产业。
新思路
我们该看看这两个“失败者”是怎么走到一起的了。团队的工作就是利用了煤炭中有特殊结构的无定形碳作为原料,设计出钾离子电池所用的电极材料。
作为钾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需要有一种结构,能够把钾离子稳固地装在里面。等到放电的时候,这些钾离子就会在电池的内部,从负极向正极方向移动,整个电路就因此有了电流。这一“灵感”,其实是从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来的。当时,这一奖项是颁发给了锂离子电池的研究成果。在三位获奖人中,日本科学家吉野彰的主要贡献,就是他第一个把石墨用在了电池的负极上。直到现在,石墨都是锂离子电池最主要的负极材料。石墨是碳元素的一种形式,它的基本结构,就是由六个碳原子形成正六边形,而且这种结构会无限延伸。非常巧的是,这个正六边形结构,刚好可以装得下锂离子。这样一来,锂离子电池的负极上,就可以容纳下很多锂离子。你可以把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比作是一个巨大的“仓库”,每一个石墨的基本结构都是一个“货架”,刚好可以容纳得下锂离子。但是,钾离子要比锂离子大得多,同样的“货架”,钾离子根本装不进去。这个“仓库”,钾离子电池用不了。
在无定形碳中,其实也存在着正六边形的小单元,但是,这些小单元并不会无限延伸,而是很快就中断了。这样一来,无定形碳的结构上就会出现更大一些的缺口,说不定就能够容纳得下钾离子。但是,天然存在的这种无定形碳,里面的这些微孔结构,或大或小,并不是很均匀。研究人员的思路很有意思,找了一种能够充当模板的物质,让它和无定形碳先紧密地结合,等到把这种模板用水洗掉后,无定形碳内部的微孔就能保持差不多的体积。你可能想不到,研究人员在经过了多次尝试后确定的模版材料是什么。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食盐。这种设计方案在实验结果上得到了很好的反馈。
如果做成电池,能量密度很低。现在有了这种电池的负极材料,如果它能容纳的钾离子越多,就意味着电池的电量会越大。研究人员在用这种材料进行测试时发现,这样做出来的电池,它的电量超过了200 mAh/g,用锂电池常用的单位换算,相当于500 Wh/kg。你可能感受不出来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这么说吧,这甚至已经超过了目前在电动汽车上商用的所有锂离子电池。一个是能量密度低的“失败者”钾离子,一个是只能被用作燃料、没法被当成材料的“失败者”煤炭,被研究人员组合在一起,用全新的结构,在新的场景下,实现了“负负得正”的效果。以煤炭为原料制成的钾离子电池材料在成本上,很有优势。无论是钾,还是煤炭、食盐,都是非常普通的物质,即使在一开始工业化的时候,性能不会太好,但是因为成本优势,用在一些低端领域还是很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