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远微朗 - Vision Precision Instruments

咨询电话:010 - 8071 0093
VPI Applications
案例中心
高真空磁控溅射镀钛膜技术文案(铜工件表面镀3μm钛膜工艺优化版)
来源: | 作者:VPI_LXJ | 发布时间: 2025-08-10 | 111 次浏览 | 分享到:
为提升铜基部件在严苛环境下的耐久性,常需在其表面沉积一层“防护”薄膜。本次在和用户研究的过程中,利用SD-650MH型高真空磁控溅射镀膜设备,在铜基底表面沉积3μm厚的纯钛薄膜,以显著提高铜件的耐腐蚀性能和膜-基结合力。

高真空磁控溅射镀钛膜技术文案

(铜工件表面镀3μm钛膜工艺优化版


在高端制造领域(如半导体、电池材料、复合材料、新材料研究等方向),铜材因其优异的导电导热性能被广泛应用,但裸露铜表面易受腐蚀影响。为提升铜基部件在严苛环境下的耐久性,常需在其表面沉积一层“防护”薄膜。本次在和用户研究的过程中,一起探索出了相关的溅射工艺参数:利用SD-650MH型高真空磁控溅射镀膜设备,在铜基底表面沉积3μm厚的纯钛薄膜,以显著提高铜件的耐腐蚀性能和膜-基结合力。并通过动态控制真空度等创新手段,实现了镀膜速率和品质的优化,展示了SD-650MH设备在新材料薄膜制备方面的卓越性能。


这次联合溅射制备薄膜的目的是在通过磁控溅射在铜工件表面形成约3微米厚的钛薄膜如此厚度的钛膜能够在不明显增加部件重量的前提下,提供有效的耐腐蚀屏障,并保证与铜基底有良好的附着力。此外,通过引入动态真空度反馈控制,在镀膜过程中优化氩气压力,达到提高溅射速率和工艺稳定性的目的。简言之,工艺目标是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同时,提高镀膜效率与均匀性。


SD-650MH高真空磁控溅射镀膜机,配备直流电源和动态真空反馈控制系统。

本次应用采用的核心设备是SD-650MH高真空磁控溅射镀膜仪。设备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高真空能力:采用机械泵+分子泵的真空系统,可以在真空腔内实现≤5×10 Pa的极限真空度。高真空环境可减少薄膜中的杂质含量,保证膜层纯净度。典型腔体配置包括溅射真空室、磁控溅射靶、旋转样品台、抽气和气路控制等(选配膜厚仪、加热台等组件),整体设计紧凑且操作便捷。高效抽真空使工艺准备时间更短。

动态真空反馈系统:SD-650MH配备了自动真空度反馈控制,可实时调整氩气流量以稳定维持设定的工作真空压力。这一功能在镀膜过程中尤为重要,能够将真空度波动控制在±3%以内。借助该系统,操作者无需手动反复微调阀门,系统即可根据压力传感器读数动态响应,保持等离子体的稳定燃烧压力。

直流磁控溅射电源:设备标配直流溅射电源(功率可调至1000W),本工艺中采用了1000W直流功率稳定输出。直流模式适用于导电材料(如金属钛)的高效溅射,电压电流稳定控制确保了放电过程的持续稳定9。对于非导电靶材,设备也支持射频(RF)电源模式,扩大了材料适用范围

其他特点:磁控靶头设计增加了等离子体在靶材表面的密度,提高溅射速率并降低基片受热。水冷循环可在需要时开启,控制基底温升避免超过50℃。样品台可旋转以改善膜厚均匀性(对于大面积工件尤为重要)。此外,设备兼容多种靶材尺寸和材料,高纯钛靶(99.99%纯度)和高纯氩气(99.999%)在本次工艺中使用。

上述特点使SD-650MH在薄膜工艺中能够提供一个高纯度、稳定可控的镀膜环境,既保证了膜层质量,又提高了制备效率,满足工程研发人员对工艺重复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溅射条件/参数/流程

整个镀膜工艺流程包括从基底处理到膜层沉积完成的多个阶段。下面按照实际操作顺序进行说明:

基底预处理:首先对铜基底进行严格的清洗和装夹。采用丙酮和无水乙醇对铜工件分别进行超声清洗(各15分钟),以去除油污和氧化层,随后用高纯氮气吹干表面。清洗后的工件被固定在样品台上,确保溅射表面与钛靶平行,且两者间距保持在80–100 mm范围。充分的洁净和正确的夹持有利于获得高结合力的膜层。

真空抽气:将工件装载于镀膜腔室后,启动真空系统分两步抽气。首先使用机械泵预抽,使腔体压力降至约4 Pa以下;随后切换开启涡轮分子泵,将真空进一步提升至5×10 Pa级别的高真空。这一高真空基底压强为随后溅射提供了洁净环境,减少了残余气体对膜层的影响。

等离子体起辉与预溅射:当腔体达到高真空后,通入高纯氩气将压力调节至约2 Pa,此压力为本工艺设定的起辉真空度。接通直流溅射电源并升至200W功率,在靶材与基底之间建立电场以击穿氩气形成等离子体。起始阶段可观察到腔体内弥漫出紫红色的辉光,这是氩等离子体的典型颜色(源于Ar发射光谱)。在此条件下初始溅射速率约为0.5 Å/s。首先进行约5分钟的预溅射,此时工件被挡板保护不直接沉积。预溅射的目的在于清除靶材表面的自然氧化层和杂质,提高后续正式沉积时膜层的纯净度。

动态真空调节与钛膜沉积:预溅射完成后,移开挡板开始正式沉积钛膜。同时,通过动态调整真空度逐步优化溅射条件。具体而言,在维持电源功率200W不变的情况下,缓慢调节进气阀门以逐步降低腔体压力:将氩气压力从起始的2 Pa 逐步降低至约5×10¹ Pa在降压过程中,每当压力每降低约0.5 Pa便暂停调整约10秒,以观察放电辉光颜色和溅射速率的变化。随着真空度的提高(压力降低),溅射区域的等离子体逐渐由氩气主导转变为钛原子/离子所主导。当工作压力降至~5×10¹ Pa时,肉眼可见辉光颜色从起始的紫红色过渡为明亮的蓝色,表示钛等离子体占主导,靶材溅射效率达到高点。此时测得溅射沉积速率由初始的0.5 Å/s大幅提升至约5.2 Å/s。实验发现,当进一步提高真空度(低于约3×10¹ Pa)时,等离子体变得不稳定,出现辉光闪烁甚至熄灭,且溅射速率骤降。因此,本工艺将工作压力优化并维持在≈5 Pa左右,以兼顾稳定的等离子体和较高的沉积速率。整个沉积阶段保持基底温度接近室温(<50℃),如温度上升则开启水冷以散热。通过控制溅射时间(约90分钟左右)或借助石英晶体监测,可以精确实现所需的膜厚约3μm。

镀膜结束:当达到目标膜厚后,先关闭溅射电源,停止氩气流量并关闭进气阀。此时不立即放气开舱取出样品,而是保持高真空密闭冷却约10分钟。让沉积完的工件在真空中自然降温可以避免膜层因骤冷接触空气而瞬时氧化或开裂。冷却后缓慢引入氮气至大气压,打开舱门取出完成镀膜的铜件。


上述流程确保每个步骤均在受控条件下进行:从前处理洁净度、真空环境质量到等离子体稳定性,均有严格保障,从而为制备高质量钛膜打下基础。


注* 在传统固定压力溅射中,往往要在较低功率下长时间运行才能保证膜附着力和密度。而通过实时调整真空压力,本次测试成功地将溅射速率从0.5 Å/s提高到了5.2 Å/s。具体而言,在沉积过程中利用设备的真空反馈系统不断微调氩气流量,使工作压力保持在最有利的≈5Pa左右。这一动态优化带来了两方面好处:其一,等离子体密度增大显著加快了钛原子的溅射和沉积速率;其二,溅射过程更加稳定,可重复性提高。同时,压力稳定在最佳区间避免了过低压力下等离子体不稳的问题,整个过程中真空度波动被严格控制在±3%以内。因此,动态真空控制有效提升了工艺效率和稳定性,对于规模化制备厚膜具有重要意义。


起始氩气放电呈现紫红色辉光,表示以氩离子轰击为主,此阶段溅射主要清洁靶面;随后当真空度提升、钛原子大量溅射时,辉光转为明亮的蓝色,表明钛等离子体占主导,镀膜进入稳定沉积期。这种由紫红转蓝的转变,成为判断真空调节是否到位的重要标志。此外,一旦观察到辉光出现异常闪烁或局部暗淡,则提示可能进入不稳定压强区间,应立即暂停调整并检查真空系统密封情况。可以说,辉光颜色是磁控溅射过程的“窗口”,操作中结合传感器读数与目视监控,大大提高了工艺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溅射速率的动态调整得益于上述真空与等离子体控制。随着真空度优化,单位时间内溅射出更多的钛原子,实现快速沉积。但同时通过暂停和监测,避免了单纯追求速率而引发的等离子体失稳。这种动态平衡控制使3μm厚的钛膜能够在相对较短时间内沉积完毕,同时膜质保持致密均匀,没有因过快沉积导致的应力缺陷。通过记录压力、辉光、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可以为后续类似工艺提供数据参考,从而不断优化磁控溅射工艺参数。

因此:动态真空优化 + 等离子体光学监控 + 自动反馈控制,构成了本次实验的最终组合。这些手段的应用显著提升了镀膜过程的效率、稳定性和可监控性,也充分发挥了SD-650MH设备的先进功能。


关键设备参数汇总

为便于理解本工艺的核心控制点,下表汇总了关键工艺参数及其对镀膜结果的影响:

参数

数值/描述

工艺影响

起辉真空度

≈2 Pa

紫红色辉光,初始溅射速率约0.5 Å/s

最优真空度

≈0.5-1 Pa

蓝色稳定辉光,溅射速率约5.2 Å/s

镀膜厚度

3 μm (控制误差≈±3%)

满足耐腐蚀和结合力要求,实现均匀覆盖铜表面

 

镀膜完成后,对钛膜的多项质量指标进行了检测,以评估工艺效果:

膜厚测量:使用精密台阶仪测量膜层厚度,或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无损测试薄膜平均厚度。结果显示膜厚接近3μm,测量误差在±3%以内。

附着力测试:采用划痕法(Scratch Test)评估膜-基结合力,用逐渐增大的载荷尖端划破膜层,记录膜层开始剥离的临界载荷。钛膜在铜基底上的临界载荷超过25 N,表明膜层附着力优异。

膜层均匀性分析:对镀膜后的工件进行截面取样,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并测量膜层厚度的均匀性。多点截面测厚结果表明,膜厚分布均匀,厚度波动在±3%左右,与工艺设计预期相符。

以上检测结果表明,经过SD-650MH磁控溅射工艺沉积的钛膜在厚度、附着力和均匀性方面都达到了高要求标准。这验证了工艺参数选择的合理性,以及设备控制的精确可靠。

 

应用场景

经过本次工艺验证,3μm钛膜在铜件表面的成功制备及其优异性能,意味着该技术方案可推广应用于多个高要求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精密电子元件:如射频连接器、微波器件、印制电路板上的铜导体等。这些器件往往对膜厚均匀性和表面阻抗有严苛要求。钛膜作为导电铜上的阻挡层或保护层,既能防止铜在空气中氧化,又可通过控制厚度达到所需的阻抗匹配。本工艺提供的高均匀性薄膜非常适合此类精密电子应用。

电化学设备:例如锂电池的铜集流体、电解池阳极铜板等。在腐蚀性电解质环境中,纯铜表面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而镀上一层致密钛膜后,可大幅提高其抗腐蚀能力。钛具有优异的耐酸碱腐蚀性能且本身导电性良好,薄膜钛层可以保护铜基体不被电解液侵蚀,同时保持电接触性能。因此,本技术在电池材料和电化学工程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海洋防腐领域:针对海洋环境中的铜合金构件(如海水热交换器、船舶铜螺旋桨或管路等),钛膜提供了一道可靠的防腐屏障。海水中的氯离子对铜腐蚀性很强,而钛在海水中几乎不受腐蚀。给铜部件表面镀钛可以显著延长其在海水中的使用寿命,减少维护频率。实际应用中已有类似做法,例如在铜设备上爆炸焊接钛板形成覆层,来兼顾铜的机械强度和钛的抗腐蚀性。相比之下,磁控溅射钛膜属于更精细的表面工程手段,适用于复杂形状和精密部件的防护。

值得一提的是,SD-650MH设备兼容溅射多种金属或合金薄膜,因此除钛膜外,还可用于制备其它功能薄膜以满足不同行业需求。例如在新材料研究中沉积功能涂层、在光学元件上镀膜以提升性能等。其灵活性和高性能使之成为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强有力的工具。

 

借助SD-650MH高真空磁控溅射镀膜机的先进控制功能,我们成功在铜基底上沉积出了高质量的钛薄膜。该膜层显著提升了铜件的耐腐蚀和机械性能,并通过严格的测试验证了膜厚精度和附着力。动态真空反馈、直流稳定溅射以及过程监控等技术的结合,是实现这一成果的关键。在半导体制造、电池材料、防腐工程等众多领域,此项镀钛膜工艺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次案例不仅展示了设备的卓越能力,也为相关工艺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表明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和充分发挥设备优势,可以高效制备出满足苛刻要求的新功能薄膜